|
私人博物馆更有可能成为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驱动者发表时间:2016-01-19 13:39 菲利普·多德接受了《商业周刊/中文版》的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随着生活的富足,人们会在文化艺术上花更多的钱 Q:《商业周刊/中文版》 A:菲利普·多德(PhilipDodd,曾任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总监、英国创意产业评论人、全球私人博物馆峰会的发起人) Q:中国私人博物馆现在发展到了何种阶段? A:大英博物馆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泰特现代美术馆也是在120多年前建立的。假定中国的进步速度是欧洲的两倍,你也得40年后再来问我答案。现在断言一切太早了。私人博物馆、798艺术区、艺术杂志、时尚以及对文化和艺术颇有兴趣的中国政府,将共同促成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傲慢与偏见》中有一个人物叫宾利先生,他在乡下买了一座房子后就开始购入艺术品,用以忘却他通过贸易活动赚得第一桶金的事实。这是世界各地共同经历的情况:随着生活的富足,人们会在文化艺术上花更多的钱。 Q:目前几乎没有资料显示有中国私人博物馆实现盈利。相反,其中多数正在为运营难以为继发愁。根据西方的经验,私人博物馆有哪些获利方式? A:拿一个公共博物馆来举例——大英博物馆,政府财政拨款只占其收入的50%,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得从其他途径筹集到剩下那一半的钱,如:租借场馆供赞助商、企业或游客使用。你诚然需要保护艺术,但21世纪的所有博物馆,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将是“企业博物馆”(entrepreneurialmuseum),因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逻辑。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如果你的私人博物馆闻名于世,博物馆主的知名度和博物馆自身的品牌价值就随之上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很多珍贵藏品就是由私人捐赠的,捐赠者可能因此名垂青史。以上海龙美术馆的王薇为例,她没有必要用美术馆来积累资本,我认为她的志向大概是在中国艺术界有所作为。 Q: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与西方不同,私人博物馆甚至需要补充公共博物馆的某些职能。这对私人博物馆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A:美国相当一部分公共博物馆的前身都是私人博物馆。中国将来的模式可能与美国类似。有时私人博物馆能做很多公共博物馆做不到的事情。它们由企业家而非官僚管理,做事更快,更具冒险精神,思考方式更具企业家气质,转向全球化的效率比官僚机构更高。换而言之,在中国驱动艺术世界发展的是私人博物馆。像王薇和余德耀这样的人拥有优质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王薇还有非常好的中国传统艺术藏品,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不断地买入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因此,这些博物馆的未来趋势是把中国艺术——无论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置于全球化的艺术视野之中。 Q:全球化的博物馆的标准是什么? A:像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样的艺术机构,它们有受过专业训练、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员工,强大的市场团队和庞大的观众群体。但是中国的历史非常特殊,因此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得走中国路线。西方博物馆有传统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些部分可能在21世纪已经不管用了;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来建立的,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有空间比西方博物馆做更多创新,可以建立起为21世纪的观众量身打造的模式。 Q: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最缺乏哪些方面的人才? A:首先,中国私人博物馆最缺乏的是懂得经营“企业博物馆”的人才。其次,教育项目对于发展观众至关重要,所以还需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才。再次是帮助发展观众群体的市场营销人才。最后是建立博物馆管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类的优质研究生项目,以保证在中国从事艺术工作的年轻人既懂中国的过往、也懂世界的当下。现在,很多中国学生都到西方学习艺术,对中国自身谈论的还不多。 Q:19世纪末期是美国的“镀金时代”,企业家和投机者迅速积累财富,并开始广泛地收藏艺术品、建设私人博物馆,例如洛克菲勒家族。中国的私人博物馆热潮是否与之相类似? A:现在所有地方的博物馆都与“镀金时代”有两大不同——首先,你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1920年可不是这样。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运营。从纽约、巴黎到迪拜,中国人游遍世界,他们对于博物馆已经有了全球标准的期待。中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大约10年,建立了一个博物馆体系的架构,在欧洲,这个过程花了大概120年。我想中国大概还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这整个体系尘埃落定,这种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另外一个大的挑战是科技。手机让我们体验文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Q:在中国,一些私人博物馆拥有者会强调其保护民族传统的志愿和爱国情怀。 A:中国当然正在尝试恢复自己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在重新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故事之中。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正在试图将中国艺术和全球艺术结合在一起,未来最好的展览中会既有中国艺术,也有全球艺术。各国的人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像中国人所说的“爱国心”,但是当前观众想要体验何种艺术,很大程度上会由他们在手机上看到的内容所决定。 Q:中国私人博物馆常常在建筑外观上追求独树一帜,甚至重金邀请顶级建筑师操刀设计。这对于私人博物馆来说是必要的吗? A:吸引力在21世纪非常重要,人们想看标志性的建筑。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讨厌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办公大楼,但是这座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了吸引观众来到博物馆,一座外观出众的建筑是必要的。 撰文/张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