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发表时间:2020-01-19 21:35 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 浙江美术馆2020年春节期间展览 2020年1月18日-3月22日,三层8、9、10号展厅 “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则聚焦清代《耕织图》,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珍品十六件,基本上涵盖了清代耕织图变体的各种版本。在这批展品中,既包含了代表清代殿版刊刻水平的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又包含了玲珑精巧的清乾隆袖珍本朱蓝套印耕织图;既包括了《御制授時通考》、《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耕织图,还包括了乾隆时期的石拓本。海外翻刻耕织图也不乏精品,既有英国铜版和套色石版耕织图,还有日本石印、铜版耕织图等等。 《耕织图》是一种以农桑为主题的图谱,将耕作、蚕织的生产过程归纳出各个阶段,以诗配图的形式进行阐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表现农耕蚕作场景的图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画像砖;至宋以前,则多见于壁画,为零散而单一的“耕”或“织”图,并未系统化。南宋时期,《耕织图》形成完整的体系;元、明、清皆有绘制《耕织图》,逐渐成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题材,是中国古代画苑中历史悠久、递嬗有序的一个品类。同时,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使《耕织图》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推广过程中,其版本、载体、功能不断演变;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农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且远及欧洲,在世界农业史、艺术史上大放异彩,为世人所瞩目。 《耕织图》版本介绍 康熙三十五年刊本 该版本与康熙三十五年朱墨印本极为相似,仅在御制序处钤朱印,每幅上方康熙御制诗钤印为普通墨印,其余形制与朱印本同,尺寸为37cm×29cm。版刻细节略有差异,远景处山石皴法镌刻水平甚至优于朱印本,但是墨色钤印应为木刻章,字形略逊于朱印本。(温怀瑾撰文) 乾隆三十四年勒石拓本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勒石拓本是清宫画院据元代程棨本耕织图翻刻而成,尺寸为32cm×25.5cm,二十一开,扉页钤有“静明园宝”朱文殿座章。卷前冠有乾隆御笔楷书大字“艺陈本记”,有钤印“乾隆御笔”;以及序言一篇,钤印有圆印“乾”、方印“隆”、方印“几暇临池”。 石刻原嵌于皇家清漪园延赏斋左右廊壁,残石今存于国家博物馆。该拓本原陈设于静明园内,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为“三山五园”之一。(温怀瑾撰文) 欧洲铜版刻本 该本图刻名为《The Rice Manufactory In China》,铜版干刻为主,尺寸为23.5cm×31cm。仅有耕图,凡20幅,并无耕图最后三幅“砻”“入仓”“祭神”。刊刻地点位于英国伦敦舰队街(Fleet Street),这里曾是出版商聚集地。 封面写明该图源于中国,图可以溯源至《御制耕织图》,其构图与康熙三十五年本呈镜像翻转,粉本可能源于石刻。画中人物身着汉服,面部刻画则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为典型欧洲“中国风”(Chinoiserie)作品。背景处的树石丘陵亦改换为欧陆样式,天空未有留白,改画饱满的云朵。(温怀瑾撰文)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