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艺术网
有料的天涯艺术
更补的传媒联盟
终端的投资伙伴
新闻详情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发表时间:2019-01-11 22:14作者:admin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两汉名碑注译》 滕西奇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文/ 贤山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古申贤山,本名付京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一、断句

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所选之“碑”,其纂撰体例,由:概述、碑文、注释、译文,四部分组成。其中碑誌(碑文)断句,最见功力。这是因为,西奇先生素以史学及古汉语知识渊博名世。例如《莱子侯刻石》的断句:“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 西奇先生一如旧说,不做额外解。盖因:一者,他稔知王莽年号,故知王莽年号与碑文之关系;二者,他稔熟碑文中的“封”,应作“封界” “畛域”解,这样的断句,为西奇先生的概述、注释、译文,奠定了不出硬伤、不曲解原文语意的基础。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没有叠床架屋,他本可以将这些“别称”叠累在概述里,但渊博的古汉语知识(如对“支人”的理解),使得他能够立足《老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的立场,只取《莱子侯刻石》这一定名。在《乙瑛碑》的注释里,西奇先生注释碑文中的“赞”时,说: “赞:……以颂扬人物为主旨……《石门铭》写作‘序曰’《郑固碑》写作‘辞曰’《鲜于璜碑》写作‘颂曰’’”。由此可见,西奇先生的断句,是在丰富、准确、高迈的史知、史识的基础上,立足“文心”而进行其语义判断的。

如果没有准确的断句,《祀三公山碑》、《景君碑》等碑的誌文,就很难卒读。在这方面,滕西奇先生的《两汉名碑注译》,不仅使汉碑的研习者,能节省许多检索类书、查找字典的麻烦,而且一石两鸟,不仅能培养研习者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还能强化研习者古汉语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古汉语发语词、感叹词,以及对古汉语文体类型的稔知,稔熟,使得西奇先生的《两汉名碑注译》的断句,在方便人们解读、临写汉碑的同时,还能使人获得享受汉语语音系统(音韵学)带来的美感。例如《张迁碑》中的“颂”, 其文彩、其辞藻,其精神、其义理,就会因有了滕西奇先生的断句,通过《文心雕龙》所谓的“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这一定义,寄寓在汉碑里间的古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瞬间状溢目前、注入心田。

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的断句,是在碑誌中剥离出“铭文、表颂”等“文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是在“碑之誌文中韵文为铭”,是在《書經·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这样的学养与襟怀的观照下进行的。故而,有滕西奇先生的《两汉名碑注译》在手,刹那间,内心就会充盈一种特殊而饱满的研习中国文化的动能。

二、襟怀

滕西奇先生是精通古汉语并有深厚文献学、历史学、金石考古学素养的书法家。他的《两汉名碑注译》,是在少年时浸淫遍布家乡的汉碑之美的语境里起步的,是在青年时期对书法研习的浓厚兴趣里奠定其基础的。他是以文化托命人的态度,在超越世俗功利、守护文化的信念中,完成他的《两汉名碑注译》的。这部著作,是在“实践考古学”语境写就的,当之无愧是厚积薄发的产物。

丛该书文字内容看,滕西奇先生是以一往情深的治学精神,一砖一瓦地垒起了汉碑知识系统的长城。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他遵循的是 “法先王”的“鲁学”传统,但长期的书法实践,使他在“工作”时,仍能既不离“文献考古’”,也能不离“实践验证”,故能使《两汉名碑注译》的字里行间,绝不失“尚功用”的“齐学”传统。于是,西奇先生在概述、断句、注释、译文中,仍能不袭成见,见解新颖。譬如,《两汉名碑注译》的概述、注释、译文,常有碑文与汉代职官制度相贯通者,也多见碑文与中古社会礼俗相印证者,但这绝不是故弄玄虚、卖弄学问,而是意在弘扬天人之道,即弘扬碑文中推崇的中国人的安时顺处、与人为善、淳朴厚道,乃至任劳任怨、顾全大局,崇仰实干的人文精神。例如《开通褒斜道刻石》,西奇先生的译文,显的不是“汉中太守鄐君奉诏受广汉郡、蜀郡、巴郡徒隶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谷通道”这一个人功德事件,而是凸显的是“丛益州往东到京城,来往安全平稳了”。再例如《乙瑛碑》《礼器碑》的概述、碑文断句、注释、译文,都说明,滕西奇先生的襟怀仁心,对“碑文”的“德”与“美”的 “文化翻译”,是起到了极大的增值作用的。

总之,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遵循了乾嘉汉学的方法论,有桐城学派的谨严,而齐鲁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化育人文的学术传统,使得滕西奇先生的这部著作,有着不可小视的学术襟怀与人文襟怀。人们常说“人品既高书品不得不高”,作为一部指导人们、方便人们了解、研习汉碑的书,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既有还原汉碑技术本原的意义,也有还原汉碑人文本原的价值。

三、史识与功用

深受齐鲁文化陶养,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语言简洁,没有赘述,不失意赅,且能功以致用(“功以致用”,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文言选文标准)。所以,严谨的史学方法论之外,滕西奇先生还有条件地兑入了唐人韩愈“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李商隐《韩碑》)这样的传统方法。这里的“点窜”、“涂改”,本义上与现代文化语境里的“效果历史”相近,这是在“语言学转向“语境里,对中国古典“实学传统”的升华。

孔子认为《韶》,不论是艺术形式(美),还是思想内容(善),都是美、善之至的表率。而《武》则在形式上达到了完美,而在思想内容上还未达到至善。为什么?据传说:《韶》是大舜所作,《武》是周武王时的音乐,大舜是东夷人,也就是说,孔子在音乐方面,崇尚东夷胜过了西周,《论语》: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鲁文化的精神本质是周的“礼”和“仁”,礼是序,仁乃和;东夷文化应是齐文化的始原文化,齐文化的民本思想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所以,孔子还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礼记·祭义),表明,在孔子的亲和思想中,不仅没有族界,而且没有国界,凡天下有人之处均应和平共处,这与后世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国家主义没有共同之处。于是,在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里,《五凤刻石》,是刻石而非碑,《开通褒斜道刻石》,是摩崖石刻,也不是碑,但西奇先生均将其收入囊中,这就是史识高明使然了。南北朝的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有“图牒复摩灭,碑版谁闻传?”,指的就是刻于石上的文字。所以,从滕西奇先生《两汉名碑注译》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见,为了写作此书,他无疑做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并进行分类研究,但这一切,都是在高明的史识观照下方可见其成效的。

隶变,是中国书法史的大事,从武丁时期的甲骨契刻文字,到帝辛时期陶器上的墨书文字,再到帝辛时的《宰丰刻辞》,可以看到中国书法从“正书”到“破体”,再由“破体”到“正书”的发展过程,从《侯马盟书》到《石鼓文》,再到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同样可以看到“为了实用的快捷书写”,及其 “为了庄严、教化而实用的规范性的书写” ,与中国书法发展的关系,而汉碑所显现的隶变,正是中国文化 “两元平衡”的产物。滕西奇先生的《两汉名碑注译》,无疑承载了如是的中国文化的智慧密度与高度,这是“滕选汉碑”,最令人敬仰的地方。

选本,是颇见功力的。现存 “汉碑”一百五十多种,滕选三十余“碑”著为此书。从滕选这三十余种汉隶看,虽其每一“碑”,都是自有风格的 “客体存在”,但读者据此可建构起汉隶文化的“本体存在”。这是个芳泽后人的好事情。况且,这是经过实践经验验证,有文化归属属性的选本。所以,在所选的不同风格的“碑”的互映下,读者不仅能发现古人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而且,其展现出的技法,其风骨神韵,一方面,是汉人厚生生命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汉人自适生存态度反映,所以,可以说,西奇先生的这部《两汉名碑注译》,能向我们说明,作为精神载体,这部充盈 “汉人气厚”的选本,其总体反映的崇尚风骨气节的观念,以及,总体显现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共同烘托的,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及其公而无私的群体意志。

书法是天下公器,这是滕西奇先生这部书的灵魂。从甲骨金文契刻,进而刀笔简牍,到书写凿刻汉隶,中国书法可以登高望远了。滕西奇先生的这部《两汉名碑注译》,立足两汉名碑,注疏文义,阐释书法,标出图像,及至,通过具有审美文化特质的概述,并最终,他将所有这些因素折叠在一起,为我们架构起了一座通往汉隶文化的桥梁。故而,西奇先生的这部“滕选汉碑”,能极有效的方便有心研习汉隶的人,依托这部“滕选汉碑” (及注译),进入涵养性灵的坦途,直达书法的天人化育之境。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炳烛师汉·滕西奇先生八秩书法求教展

暨《两汉名碑注译》首发式

参展艺术家|Artist:滕西奇

学术主持|Academic chair:付京生

策展人|Curator:占宇、闫国强

策展执行| Curatorial execution:刘梓源

主办方|Sponsor: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济南大学

协办单位|Co-sponsor:今日鉴藏美术馆、北京端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s:2019年1月12日至2019年1月19日

开幕时间|Ceremony Dates:2019年1月12日上午10:30

展览地点|Exhibition:今日鉴藏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58号尚科办公社区C-1002)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张世刚先生题《炳烛师汉》

前言

齐鲁自古出名士,尤其书画界更为甚之,而老一辈艺术家无论从个人的人格魅力,修养学识,还是作品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正所谓数十载耕耘,人书俱老。滕西奇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书法家、学者。

滕西奇教授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二十余年,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学》等九部中文著作,书法方面有《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中国书法史简编》、《怎样学习隶书》等九部专著。其中《张迁碑写法与注译》、《曹全碑写法与注译》、《乙瑛碑写法与注译》、《史晨碑写法注译》、《石门颂写法注译》、《礼器碑写法注译》汉碑系列著作,被誉为当代研究汉碑的重要成果。论文《求新中求教学质量》获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三等奖。

滕西奇先生自幼习颜,书涉篆、隶、行、草,尤淫汉隶。所书隶书,以汉碑为体,融以简书与章草笔意,巧用渴笔,笔力生辣灵动,结体别致,内涵丰富。全国政协谷牧副主席有:“结体美,有功力”的评赞。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认为滕西奇教授的隶书:多用汉人笔法,大气昂然,将传统隶书写出新意,在当代隶书中极为少见,成为当代写隶书的佼佼者。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教授说:西奇同志擅书论,尤善书隶,书法老练严谨,其书出自汉人而能独具手眼,发运心源,师古人而不为所囿,自具格调,难能可贵。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三次获金奖。为济南千佛山公园题写的巨匾“观音园”、为小清河名胜题写的“古仓漾玉”、为济南名泉题写的“一虎泉”、为泰山药王庙题写的横匾“溥佑苍生”和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等饮誉齐鲁。其书法作品还被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礼赠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滕西奇先生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滕西奇教授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并提携后学,树立了教学相长,修己安人的典范,其影响甚广,对齐鲁文化的宣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博古通今,崇古维新,引导了一大批的青年才俊投身于文化艺术事业,这批青年积极向上,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文化浓厚的齐鲁大地上,以滕西奇教授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古雅厚重,古朴自然的地域风格。

在几十年的书法教学与研习中,滕西奇教授著述颇丰。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倾数十年精力,将汉代名碑从写作技法、注释和翻译、修补残缺字三个方面挹流探源,为学习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近期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两汉名碑注译》,将会为汉隶的研究增添新的学术价值。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滕西奇

1940年1月出生

山东省莱州市人

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执教于济南大学

曾任济南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济南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作品欣赏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136*17cm*2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3*69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袁枚《苔》 68*68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公序良俗 33*69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家和人安 34*136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止于至善 40*60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韩愈《春雪》 138*69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毛泽东诗句 40*60cm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岳阳楼记 180*45cm*8 2018年

古申贤山: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读后记


寿 69*138 cm 2018年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各展区作品征集细则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

分享到:
天涯艺术网
首页                展览信息                    网络展厅                   名家专栏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