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图文契合,但间构成风趣。
——曾宓
2021年4月27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美术馆、浙江画院承办,美术报协办的“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曾宓作为山水画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叕,硕果累累。以其坚实的造型能力,深厚的中西学养,高超的笔墨功底,独特的构成手法,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近年来,曾宓潜心书法创作,以书载道,其书法作品无论结构、形式或是书写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既是笔墨的基本依托,又作适度的变形,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貌。
曾宓在书法创作中以题跋拓片的方式对书写艺术进行重构,在墨色的干湿互补、浓淡相间的丰富境地中走向了“书以画境”的全新面貌。这种境界不仅是书法的笔墨情趣,更是笔墨之外的人生境界和况味,是曾宓本真、率真人生的外化。

前言:古今同构
张华胜
金石、砖瓦、拓片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好。好事者题咏做跋大多以释图、考古为能事,有佼佼者,亦难免其学究习气。文物一旦离开原本的地理、位置、空间关系等,原始的历史、人文气息基本消失殆尽,而拓片则以其独立的审美图式再现。
“无意图文相契,但开构成新风”,是著名书画家曾宓先生在拓片题跋、着文、重构空间上的独特创作理念。这是一种默契自慰的“隔空对话”,曾先生不想听古人叙说宏大或凄美的故事,只凭吾念,我行我素地为他们构筑新的生存空间。这简直就像在做一场,空间置换、重铸构成的“行为艺术”。曾先生对绘画构成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能耐,在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中,题跋和钤印是极为注重且精到而高妙的,同时构成也在他作品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点睛之重。
脱离原生态环境的拓片,在曾先生书法、钤印的重组构成中得以新生。有一幅朱砂拓《千佛图》,朱砂色的众菩萨6行11列排排而坐,曾先生则书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相拥之,底部又以密集朱砂印钤印成行与上部众菩萨相呼应,形成宏大诵经场景,这便是构成的力量,甚可称谓物归本相之佳构。又一幅长达近五米的罕见的汉代画像拓片,场景宏大、内容详实。曾先生则以干湿相间、酣畅淋漓的笔墨,书写了先贤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全赋一千多字曾先生鲐背之年90高龄,屹立而书一气呵成,非积年之功力加持万不可能,不可不谓老当益壮仁者寿也。再一幅石刻《西游记》拓片,图形若长条门楣,间以四朵团花簇拥。曾先生借以团花分割之空间,以浓淡墨色相交替的便笺式书法,饶有趣味地描写了 唐玄奘西游取经的史略及师徒四人的行为、秉性,可见老先生的童心未泯。
凡上三列,可见人们对拓片的形式美有着自己的解读和诠释,这当是艺术家的学识、休养和理念所决定。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艺术之创造是艺术家由情绪的全人格中发现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后在艺术的神奇形式中表现这种真实。”由此可见真实不是对原始的还原,而对拓片的架构重组、情绪表达这才是真实的美。
书法是对文字的情感优化,曾先生的书法有其独特的书写语言。在对拓片的重构过程中,他用墨色的干湿互补、浓淡相间的书以画境的笔墨,构筑了拓片气韵生动的全新境界。
曾先生以米寿之力,豪书90幅拓片新构,开瑞九十大寿,可谓大匠之气,山海大观也!
版块文字:
一、人间正气
汉唐气象之宏大,在格局。画像之形于石上砖上,有的又铭刻文字。今撷其庄重者,车马出行,伏羲女娲等等汉画像石,又有北朝及唐之佛教造像,感恩眼前,书并记录对时代正气的讴歌,其难度亦在格局。
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智度劫”,“治大国如烹小鲜”,文字记忆来自生活,自然流淌,又有“唯艺不可以为伪”,“讲真话”,“道心一明月”,反映了艺术家的价值观及个人长年秉承的道德底线。
我们当不能忘,在疫情面前,我们惶恐与不安,我们需要正气。“行之以毅力,持之以恒心”。当人间正气弥满,则国富民强。
二、大智若愚
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我们都是极其渺小的个体。“只生欢喜不生愁”,这是普世的愿望,这是态度,也是力量。我们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喜悲,因我们的感知而品尝下咽,无一不有意义,无一不能抛弃。
于人间的智慧,曾宓先生已近九十高龄在此为我们展现了他的人生智慧。“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无执故无失。”“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学着傻。”如此大智若愚,白纸黑字,似游戏,又类宣言。宣读出来,又是行动派。今人即古人,老人即我们。面对古老的图像,逝去的亦也都真实存在过。艺术家发出个人的感慨,值得我们面壁三思。
三、春景遐思
白居易有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声春雷之后,雨如油,花似锦。冷暖之间最令人遐思。挣脱开的时间与空间,或浮想前贤名作,宗教经典,或对景生意,怀想秋夏的美景,香莲碧水,长乐未央。
老艺术家由拓及景,由景生意,无拘无束,充满激情地对美好生活进行赞美。此刻的书法与拓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全新的组合与构图,开张大气,又纳宇宙于芥子,顾盼生动,充满无尽的张力,让拓本这种传统艺术开始有了当代设计感。

曾宓,号三石楼主,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学时期,师从吴启瑶教授学习水彩画。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 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曾宓开始探索创新,撷黄宾虹、林风眠等数家之长,讷于言而深于思,所观、所感、所悟皆成画,逐渐融为今日之风格。其作品既注重中国画笔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现,又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构成,凸显着现代意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又不游离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在具象与抽象、出世与入世之间,体味艺术的境界乃至人生的况味。
曾宓,一个顽童,一个真人,一个安静的探索者。

宠辱不惊 43X69CM

大智若愚 186X65CM

和而不同 70X140CM

慧则通,专则精 69X34CM

讲真话 58X100CM

孔子适周问礼图 28X70CM

良知乃吾师 89X69CM

强者为王 34X54CM

听天由命不负心 46X34CM

相知相眷 68X46CM

只生欢喜不生愁 61X20CM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