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洋三杰”重返西子之梦终于实现,百幅佳作亮相杭州!发表时间:2017-03-24 12:19 2017年3月22日上午,“跨洋三杰——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20件。三位已逝艺术家的家属还分别向浙江美术馆捐赠这三位艺术家的各15幅作品。 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三位画家曾学艺在杭州,受业于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代大师,郑月波更是与张大千交往密切,一起切磋画艺。三位画家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渡海赴台,六十年代旅居美国旧金山,他们生前都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能够重返杭州。 在开幕仪式上,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说:“作为国立杭州艺专早期毕业的前辈,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的人生经历与‘渡海三家’极为相似。他们都经历了从西子湖畔到台湾海峡再跨越太平洋的艺术历程。三人的艺术风格却各有不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身居何方,对故土始终饱含眷恋与思念。既结缘于翰墨,自然孜孜以求,以一颗赤子之心,弘扬民族精粹,真名士也。” 此次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联展正践行了“两百”工程、海外回流,并提出“跨洋三杰”的概念。所谓“两百”工程是浙江美术馆大力实施“百年文脉梳理”和“百年书画征集”系统工程,积极宣传海外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把美术藏品“海外回流”作为突破口,拓展美术馆藏品征集渠道。相信“跨洋三杰”展览对于吸引海外文化艺术资源汇聚浙江,褒奖海外拓展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世界华人圈的文化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在展览期间,浙江美术馆还特别开设互动体验区,广大市民朋友可在三台触屏平板电脑上玩知识性小游戏与展品互动,并免费领取观展手册,增进对三位画杰的艺术理解。 所谓的跨洋三杰本是没有的,可经过这次展览,便也有了。 ▲ 从左至右: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 三位名家均是上世纪30年代求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受业于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代大师,四十年代渡海赴台,六十年代又旅居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浙派中国水墨画在海外谱写的传奇。相同的人生经历,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有三个人的私人情谊,是将三人作品一同展出的原因。 郑月波:国立艺专毕业证“001”号 ▲ 郑月波,酣睡纸本水墨 高33cm 宽68cm 郑月波,1908年出生,祖籍广东东莞,在校期间就以铅笔素描画《万物皆吾与也》获得美国动物保护协会全球美术比赛的金奖(可能看着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分量的将,我只说当时的奖金价值十两黄金),1933年以第一号文凭毕业。因受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影响,奠定了扎实的国画基础。他用笔酣畅淋漓,擅长以少胜多的表现力,在构图上精彩险妙,寥寥数笔勾勒出的骏马、猫和游鱼,充满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作为张大千旅居加州期间(1967-1976)难得的“水墨知己”,他的画得到张大千高度评价,此次展品中就有两人合作的《猫荷图》、《游鱼图》。 ▲ 这张《猫荷图》是郑月波先画出当中的猫咪,而后由张大千补上荷叶、石头和游鱼。画于1974年。有意思的是,张大千在给画上的题词里说:“后世有人赏这画,可以把它比作历史上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合作来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脑补下,为啥大千先生要这么写~~~ 用水墨画画动物是郑月波先生的专长。 ▲ 这两幅生肖画体现了郑先生的创新。这是在纸板上覆盖宣纸,而后用浓墨在宣纸上作画。墨迹下透,便有了这些虚实难测的画。 王昌杰:传承与创新并重 ▲ 王昌杰,春上黄山纸本水墨 高97cm 宽183cm 王昌杰,1910年出生于浙江遂安(今千岛湖),受李可染鼓励,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王昌杰的画,以花鸟为主,兼擅山水,基本保持着传统绘画的笔墨形式。传承与创新并重,继承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尤其注重学习任伯年和吴昌硕的绘画境界。他的芭蕉、荷花、牡丹作品具宏大优雅之美。另一方面融合西画的强烈视觉效果,造型立体感强,墨彩色调柔和优雅,形成自己具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风格。 简单来说便是王昌杰先生已将大写意和小写意的精髓了然于胸。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看几幅画,细细体会下吧。 ▲ 这幅画叫《空谷传音》又叫《湖底家山》 ▲ 山外邂逅纸本水墨 高119cm 宽56cm ▲ 九鱼图纸本水墨 高89cm,宽269cm 刘业昭:自在抒写情怀 ▲ 刘业昭,有朋自远方来 纸本水墨 高68cm 宽40cm 刘业昭,1910年生于湖南长沙,在杭州国立艺专西画专业学习期间,得到林风眠、吴大羽、蔡威廉、潘天寿等名师的悉心教导。1935年毕业后,赴日本明治大学和帝国美术学校深造油画。他的笔墨融合中西技法,水墨酣畅淋漓,无论山水还是花鸟、人物,都能真气充沛,自然可爱。1993年美国政府发行生肖邮票,专请刘业昭配画,广受欢迎,持续了十年之久,有力促进了中华文化在美国的传播。 从现场的展出作品来看,笔者个人觉得,自然可爱绝对是刘先生画作的关键词。 ▲ 猫头鹰内心os:就问你们我是不是萌萌哒? 这次展出的,还有刘先生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幅油画。 画的是一位大明星,看看有没有人认识。 下面的部分是要讲故事了…… 欧阳修有言“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大体乱离、动荡之世,往往亦是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之时。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三位先生的出现或许正合了这意思。 郑月波先生,从小在橡胶园里工作,因为砍橡胶,他右手的大拇指比左手的大拇指大很多。就像许多偶像剧里的桥段:郑月波考国立艺专,也是陪着人一起。当时一位华侨富商听说杭州要开国立艺专,就让郑先生陪他的儿子到杭州来考试。结果公子哥没考上,郑先生考上了。或许时代总是会将些阴差阳错留给那些传奇人物,以为后世传颂。之后,在1938年就做到了上海新华艺专图案系的系主任。(图案系是中国美学教育当中是三个大系里面的一个,国画系、西画系,然后就是图案系。) 王昌杰先生,也是有一段传奇。十五六岁,就在杭州桑蚕学校当一名中专生。这个桑蚕学校就在现在的曲苑风荷,那里还有一块碑。后来因为二胡拉得好,与李可染先生深交,并在李可染先生的指导下考进中国美院,可见天赋异禀。抗战爆发,他也加入了“忠义救国军”,在长三角地区,为军统运送物资。然后在抗日胜利之后王先生又负责了南京大厦的设计。后来到了台湾,又替艾森豪威尔夫妇用中国古代祖宗像的方法,画了两幅很大的画。60年代的时候,已经是台湾文化大学的美术研究所的所长。 刘业昭也一样,他考进美院,一直学的是油画。1935年到日本留学,1937年抗战回来的以后。他最后做到三民主义青年团湖南省的副主任委员。到了台湾后,又一直在当“交通部”政务司的司长。 应该说在60年代,三个人都是在台湾非常有名望的人。然后因为各自的原因,放弃所有,真的是放弃台湾所有,孤身来到美国重新闯天下。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说,他看到过一张1966年几人初到美国的照片。“1966年,刘业昭先生跟郑月波先生两个人自己在钉画框。在60年代中期,连张大千的画都非常难卖的时候,他们自己在美国要卖画,要养家糊口,要培养子女,所以他们的这种付出的艰辛,我们今天回过来想是非常非常苦的。王昌杰先生,他整整画了二十年的商品画。什么叫商品画呢?就是给各个旅馆装修房间的时候,画的带有日本味道的半工笔的装饰画。据王先生他的家人跟他的合伙人讲,二十年时间大概画了3000多幅画。这些画王先生不愿意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了一方古代的印章——‘诗卷长留天地间’。” 当然,最终三位先生还是没有被时间淹没,也各自闯出了名堂。这段经历,在中国画、艺术史来说,都是一部非常非常沉重的,也是非常鲜活的一些历史资料。舒建华表示,“确实在我们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我们的艺术史、美术史,已经很少能够提出一些重量级的概念了。整天胡吹这个大师那个大师以外,没有去做过很像样的很严肃的美术史的概念。所以我认为这个“跨洋三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美术史的概念,因为他包括了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还有军事。然后又涉及到台海两岸的政治格局,还有跨太平洋的艺术交流。所以这个概念是非常非常丰厚的。” 三位先生生前都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能重返西子湖,这次圆梦了。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