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 | 李津个展全记录发表时间:2016-08-08 12:41 《李津:自在》空间图,北京墨斋 温馨提示:《李津:自在》将于2016年8月14日18时在北京墨斋画廊闭展。 如果您已经参观过此展,也许值得再来一次:我们最近更新了部分展出作品。新的作品包括西藏时期的画作《道》(1993)和《有经文的风景》(1993),黑白水墨大写意作品《墨客》(2015)、《月夜》(2015)和《大萝卜》(2015)以及之前《罗汉图》和《晨课》册页系列中未展出的画作。 墨斋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李津:自在》空间图 从左至右:《禅》(1993),《道》(1993),《高原神兽》 (1993) 《有经文的风景》,纸本水墨设色,95.5 x 52 cm,1993 《李津:自在》空间图 从左至右:《面具》、《桃园记》、《恍惚》、《墨客》,2015 《李津:自在》空间图 从左至右:《月夜》、《头》,2015 《李津:自在》空间图 从左至右:《大萝卜》、《红肉1号》、《红肉9号》、《红肉6号》,2015 《大萝卜》,纸本水墨,180 x 98 cm,2015 《李津:自在》空间图 《罗汉图》及《晨课》系列部分作品 《晨课》系列之《养性》,纸本水墨设色,18.5 x 27.5 cm,2015 《罗汉》系列之《坐禅》,纸本水墨,18.5 x 27.5 cm,2015 开幕式群像&研讨会 李津: 首先感谢大家的关注,感谢墨斋,给了我一个机会把这些画以最好的方式展示出来。给我重新认识我这段变化的一个机会。我又想借这个展览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毕竟这是我刚开始,我一直认为我以前的绘画是描绘性大于写意性。我自己在这个阶段的方向是特别渴望能不能回到水墨语言本身,能不能回到写意,这是我目前热情比较高的部分。 策展人、墨斋画廊艺术总监林似竹: 这里的展览找的艺术家,一方面按照古代绘画的条件是好的,另一方面按照全球当代艺术也可以说是好的。我很久以前认识李津,他的彩色作品是那么了不起,可是每次我们谈到有什么可能性,一个可能性一直是水墨画,所以到最后他好像打算可以试一试,那个效果非常好,没想到会这么好,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好的水墨画的作品。 《诗书画》主编寒碧: 今天我要说的是他这批画笔墨意识的加强,这就回到了我们传统文脉上说。把水墨作为一种技术语言或者形式语言来看也未尝不可。但是只有把它放到文脉里你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技术和形式。比如荆浩《笔法记》说“不形不质”,中国画没有我们现在强调的那种造型意识。还有“任运成象”,我们叫象,不叫形,这个象其实符合了我们文脉中的道象。如果说他单纯的走下去的话我觉得这就是正路。 艺术批评家、《黄河》杂志编辑刘淳: 今天这批画我想是李津有意识的从那里面走出来,走到一个真正的、纯粹的笔墨的范围里来。如果把李津的画放到当代艺术语境去分析的话,我觉得我们当代艺术今天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家在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过多的使用了文学化的语言,所以我觉得李津今天的画的绘画性、直观性还是非常非常纯粹的。笔就是笔,墨就是墨。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阎秉会: 我先说一个差别,我始终认为水墨和笔墨是两码事。现在大谈水墨,实际上水墨当年可能是为了区别油画提出的,是一个材质概念,不是文化概念,不是本体概念。现在很多画水墨的人,实际上是学习西方的很多绘画,用水墨的材质模仿非水墨的画。我认为笔墨里两个东西是作为支撑的,一个从思想文化上它是千年来的一个文化价值的认同,第二个笔墨一定建立在书法的操作层面上。 第二个想说四九年以来我们中国人物画在反映政治反映工农兵在这个大的观念下有巨大的束缚。即使新时期这个框子已经很弱了,很多人物画家还是很难用笔墨很自然的表达自己。相比之下,李津就比他们优秀多了,他能很自然地把自己内心里的通过很敏感的语言画出来,之所以大家都能接受他之前的那些作品,就是因为他能很真切的呈现自己,没有这个他也不会得到很广泛的认可。 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我觉得确实这一轮是在实验。反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大段的时间是中国人已经不太会说我是谁了。这个展叫《自在》,生活中的我开始呈现之后,在今天李津老师已经取得成功状态下,对那个精神的哲学层面的我的那份追求,显得特珍贵。但是这条路可能特别难。 策展人、艺术家秦思源: 水墨有两方面,一个是与根的关系,一个是与当下的关系,都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能拥有一种力量。西方探讨当代在于陌生感的闪烁,让你感觉到对现实又加了一层理解。不是新就是对,而是有没有一种感觉是别人没有的。李津老师现在的作品比如体积的放大,的确有一种探讨,就是要探讨一种陌生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全喜: 这不是简单的造型上语言图示上要超越现在的感觉,真正要达到写意,背后要有一套非常深厚的知识结构,就是中国传统的文脉知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得言再言,第二重是得意忘言,第三重意又在言中。大家强调的是得意忘言,我觉得真正最高的是意在言中。最后这个言只不过不是现实的声色犬马,而是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历史的情节之中,但又能够有能力超越历史的叙事性,把它变成真正的艺术语言。我觉得这个对李津是一个挑战。 看到这批东西我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从投资的角度不希望作品变化太大,跨度太大,但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很喜欢。我理解一个好的艺术家是要不断变的,从我内心来说我还是赞同他这样做的。但从我的身份来说我又有点忐忑。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 这个展览的作品既使我感到意外,同时他的创作所体现出的风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又暗合了我在探讨的一些问题,我一直在想中国当代水墨何去何从。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津这批作品跟以前的作品的精神纬度是一样的,都是对这个时代特别关注,都是跟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中的感受是有关系的。当然他这个转换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或者在将来,在这个展览之后,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李津,而这个李津在某种程度上,他创作的开和度可能比以前的那个李津要大。 李津: 我今天收获非常大,客观讲我想告诉大家我想格局再大一点。我也非常清楚这里可能更需要一种思考、视野,包括学习,总之要和以前关心的点不一样了。可能从关心一草一木这些细节到关心一些文化状态的事情,你想的东西层面不一样。我感觉古人高的东西真不能完全停留在衡量他们笔墨的能力上,肯定是人修炼的一种完整性,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大纬度的循环,再去书写心性。后面干的活是需要勇气和一种坚持还有一种觉悟,我希望我有这种悟性和勇气能够把这个事做下去。 策展人、墨斋画廊艺术总监林似竹: 这些作品现在没有彩色,而且题目也不清楚对不对?所以艺术语言是很天真的,这个是最有意思的,因为都是艺术语言。他不要做什么很复杂的可爱的题目,或是什么漂亮的彩色,那个艺术语言就是最重要的方面,艺术家愿意给我们看他的艺术语言,对我们很纯粹、很大方。我觉得不但是艺术家,每个人到中年的时候应该随时找到这个想法,每个行业应该找到一个比较纯粹的做事的方法,而且做艺术特别难。这是李老师一个新的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不安,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 自在,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 素2号,纸本水墨,180x98cm,2015 ![]() 道,纸本水墨,137x69cm,1993 创作中的李津,郭鹏飞摄 李津:自在 Li Jin: Being 策展人Curator: 林似竹 Britta Erickson 2016.5.28-8.14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 Red No. 1-B1,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 |